跳到主要內容

七年級的學習內容解析

資訊科技的學習內容分六大主題,是有層次、有目的的規範在七、八、九年級的,首先先解析七年級的部份
七年級
主題
學習內容
說明(此為節錄,詳見科技領綱附錄三)
資訊科技應用
資T-IV-1  資料處理應用專題 以實作方式整合應用資料搜尋、組織與表達、運算與分析之概念與方法以解決問題
演算法
資A-IV-1  演算法基本概念
演算法的意義與特性
問題的描述
問題的解析:分解問題以規劃解題步驟或解題單元
演算法表示法(如流程圖)於問題解決之應用。
演算法與程式設計的關係
演算法的循序性、選擇結構、重複結構
程式設計
資P-IV-1  程式語言基本概念、功能及應用 程式語言的重要概念
資料形態、變數、輸入/輸出、算術運算與邏輯運算
資P-IV-2  結構化程式設計 -程式的循序性
-選擇結構的程式設計實作與應用
-重複結構的程式設計實作與應用
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
資H-IV-1  個人資料保護 網路與檔案資料的隱私權保護(如帳號管理、權限管理等)
資H-IV-2  資訊科技合理使用原則 -數位作品之合理重製、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原則
-創用CC
資H-IV-3  資訊安全 -資料安全防護
-通訊安全防護
剛升上七年級的學生的資訊能力不一,有些可能在國小時就有學過很多應用軟體,甚至也玩過圖像化程式語言、開發板;但有些也可能連基本的打字、文書處理、簡報製作都不熟。這個時候建議把上表中的「資料處理應用專題」做為國小跟國中的銜接,可以安排在七年級第一學期先上,一方面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到重要應用軟體的基本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教師可觀察學生的實作情形,對於較為落後的學生施以差異化教學,或善用同儕互助合作,盡量減少學生的數位落差。
接著演算法跟程式設計的部份,科技領綱的設計理念是這二個是一組成對的。因為在程式設計解題之前,一定會有前置作業,也就是問題解析、擬定解題策略、排定解題步驟‥等等,也即是演算法。在過去的資訊教學通常把前置作業的部份省略,學生只是照著老師的範本或教科書的步驟去「抄」程式,學習效果當然不甚理想。就算有學生可以自己想出解題方法,但因為缺少將演算法以流程圖或虛擬碼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學習,所以把寫好的程式給別人看大概別人也很難讀懂,老師批改的也很辛苦,甚至過一段時間後連自己都看不懂了。
科技領綱必須呼應總綱的核心素養,其中「溝通互動」是三面九項的其中一面,因此我們希望學生在學習程式設計的過程中能夠把問題的解法(演算法)表達出來。不但有利於未來程式的除錯,也是跟別人合作寫程式時的關鍵溝通技巧。因為在實務上大型案子的程式通常會由一個團隊一起編寫,必須能讓團隊的其他伙伴讀懂自己的程式、能了解自己的解題邏輯,這才談得上是團隊合作(這又是三面九項的一項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資訊科技的學習內容

依據科技領綱,「學習內容」係指: 科技領域之重要事實、概念、原理原則、技能、態度及後設認知等知識,是未來課程設計、教材發展及教科書編撰之依據 。 (也就是教科書裡的具體內容,可以當成教師上課時的 材料 ) 國中階段資訊科技的學習內容分為六大學習主題 一、演算法:包含演算法的概念、原理、表示方法、設計應用及效能分析。 二、程式設計:包含程式設計的概念、實作及應用。 三、系統平台:包含各式資訊系統平台(例如:個人電腦、行動裝置、網際網路、雲端運算平台)之使用方法、基本架構、工作原理及未來發展。 四、資料表示、處理及分析:包含數位資料的屬性、表示、轉換、分析及應用。 五、資訊科技應用:包含各式常見資訊科技應用軟體與網路服務的使用方法。 六、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包含資訊科技合理使用原則,以及資訊倫理、法律及社會相關議題。 上圖引用自「教育部運算思維推動計畫」簡報第28頁

資訊科技教學計畫(七年級)參考示例

最近學校教務處要各領域繳交108學年度的教學計畫,老實說學校有不少老師(不管那個領域)會參考教科書廠商提供的版本拿來修改,但是因為科技領域的教科書(截至目前2019/6/1為止)只有3家通過審查,但書商還沒有生出所謂的教學光碟來,所以很多學校的科技教師只能自己想辦法生出這個計畫。 但個人認為不要依賴教科書才是王道,中央科技團的教授就曾講過:「 台灣的很多老師都失去了課程研發的能力 」,所以沒有教科書反而可以逼大家自己去規畫課程。不然大家都照教科書的,如何能研發出具有特色或具有創新創意的課程呢?(雖然過程中很燒腦) 不過大家還是希望有個範例可以參考,至少知道大概會長什麼樣子,因此這邊把個人寫的(而且會真正實施的)計畫拋磚引玉,分享在下面,但格式是用臺北市的,或許各縣市的格式會有不同: ***第一部份開始*** 以上是第一部份,框線處說明如下: 紅框:整學年課程的課程目標,可以用本領域的核心素養代替。這裡大家要 依照自己的課程的教學活動中真的有涵蓋到 的來選擇。(記得用科-J開頭的,不要弄成高中的) 綠框:整學年課程所希望學生具備的學習表現。這裡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用國中階段的。(代碼第二碼是IV,因為有些老師會把高中的拉來用),而且 學習表現的四大類別最好都有涵蓋到 。 藍框: 整學年課程所教到的學習內容,理論上 應該要符合課綱七年級的規定 。 ( 連結在此 ) ***第二部份開始***  以上是第二部份,框線處說明如下: 淡藍色框:這2個專題主要是要跟國小做銜接,所以加入了一些電腦基本操作、中英文輸入及一些應用軟體的教學等,佔用的週數教師可彈性調整。 藍色框:基本上大家可以發現都是用 「專題」去包裝「學習內容」 ,這是科技領綱所強調的,也是教科書無法呈現的。還有這些專題最好能與學生的「 生活情境 」結合(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在解決生活問題,也就是接地氣,並能產出有地方特色的課程),或與學生 曾學過的學科的知識 (如自然、健教‥)有連結。 還有,淡藍色框及藍色框所包裝的學習內容,應該就是第一部份的藍框所涵蓋的那些項目了。

運算思維的意義與內涵

運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在世界各國課綱中的定義如下 美國CSTA1「電腦科學」課程 一種能利用電腦解決問題的思維,包含使用如抽象化、遞迴、迭代等概念來處理與分析資料,並產出實體與虛擬作品的能力(CSTA, 2011) 澳洲「數位科技」課程 利用數位科技設計與實作演算法解決問題的思維(ACARA, 2013) 英格蘭「運算」課程 一種凌駕於電腦軟硬體之上,能針對系統與問題提出思考架構的思維模式(DOEE, 2013) 我國「資訊科技」課程 具備運用運算工具之思維能力,藉以分析問題、發展解題方法,並進行有效的決策(國教院,2015) (註:以上引用自教育部運算思維推動計畫簡報p6)  世界各國的學者專家對運算思維的內涵有深廣不一的看法,以網路巨擘Google的看法,運算思維的內涵包含了: 抽象化: 為定義主要概念去識別並萃取相關資訊 演算法設計: 產出有序指令以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 自動化: 利用電腦或機器重覆任務 資料分析: 透過歸納模式或發展深入分析方法以理解資料 資料蒐集: 蒐集與問題解決相關的資料 資料表示: 用適合的圖表、文字或圖片等表達與組織資料 解析: 將資料、程序、問題拆解成較小、較容易處理的部分 平行化: 同時處理大任務中的小任務以有效達到解題目的 樣式一般化: 產生所觀察樣式的模型、規則、原則或理論以測試預測的結果 樣式辨識: 在資料中觀察樣式、趨勢或規則 模擬: 發展模型以模仿真實世界的程序   個人認為較具體且可落實在國中教育階段的部份如下 這五項內涵的詳細內容及示例在此很難三言兩語可以道盡,有興趣者歡迎點擊「 這裡 」有1小時的線上課程,我在此課程中已經盡量用輕鬆、生活化的方式很仔細地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