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有2個原因:
第一, 因為大環境的改變,我們的教育也需要調整來因應變化。
傳統的國民教育重視讀、寫、算的基本能力,但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行動網路、大數據、物聯網、智慧城市等科技的快速發展,給我們帶來新世代的生活方式。例如十幾20年前大多數人得到資訊的工具是報紙、電視,可是今天社群網路、即時通訊軟體、各種影音平台已經堀起,資訊的流通比起傳統的報紙電視可說是速度更快、數量更多,如果我們國民沒有一定的資訊素養,勢必無法好好善用這些新的工具,所以掌握、分析、運用科技的能力已成為現代國民應具備的基本素養了。
第二, 科技領域強調動手實作,還能跨學科整合。
什麼意思呢?很多同學常抱怨說學了數學、理化或其他科目的知識或原理,可是除了拿來應付考試,在生活中又用不到,為什麼要學這些難又沒用的知識呢?但是有了科技領域之後,這樣的聲音可能會漸漸減少了。舉個生活科技科的例子,假設我們要讓學生以竹筷子為材料,來設計並製造縮小版的橋樑,那麼剛開始先要讓學生對橋樑有些概念,這時老師可以先介紹台灣或世界各地的知名橋樑(這時要用到人文、社會的知識),接著設計橋樑時需要力學、角度的知識才能使承受的重量達到最大(這時要用到理化、數學的知識),最後要設計出兼顧造型美觀與實用的橋樑(需要美術方面的知識)。所以同學們會發現在其他科目裡學到的內容,在科技領域這邊都被實際拿來運用了,而且真的可以用來解決生活上的問題。
並且在動手實作的過程中,又需要同學之間彼此溝通、互動、合作才有辦法完成好的作品,這也是十二年國教的理念:自發、互動、共好。
留言
張貼留言